据新加坡《联合早报网》1月24日报道,经过三年的研究,新加坡研究员在为白老鼠注射人类干细胞后,成功观察到疟疾病发初期,人体红血球被病源寄生虫感染的情况,同时从中找到了两种可强化对抗疟疾寄生虫的人体细胞分子。据报道,这项科研突破将有助加快疟疾疫苗的研发及面世。
据报道,新加坡研究员称,人体内的自然杀伤细胞是对抗疟疾寄生虫的第一道防线。不过这类细胞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多种因素,而研究人员接下来将研究如何强化细胞,加快疫苗的研发。
据报道,这项研究由新加坡—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中心(简称SMART)、南洋理工大学和竹脚妇幼医院联合进行,为期三年。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《美国科学院院报》(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)。
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院院长普彼得教授(Peter Preiser)23日在记者会上分享研究成果时说,全球科学家近50年来一直积极投入疟疾疫苗的研发工作,但疟疾是非常复杂的疾病,使科研工作面临诸多挑战,包括缺乏有效的活体实验平台,以及进行人体测试的高额成本。
他表示:“这次在白老鼠体内注入人类干细胞后,我们可以观察到感染初期的病情变化,再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,希望能把疫苗面世的时间提前一点。”
普彼得透露,研究团队接下来三四年将继续着手找出适合制造疟疾疫苗的抗原,但若要直接进行人体测试,还需要另外五年的时间。
普彼得说:“科研道路充满变数和失败,但这次取得的成果是疟疾研究的一大跨越。如果我们成功研制出疫苗,它不仅能避免这个传染病的大肆传播,降低死亡率,也能够为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。”
疟疾(Malaria)是由寄生于蚊虫体内的疟原虫进入人体引发的疾病,主要特征为周期性冷热发作,症状包括发烧、头痛和呕吐。这种热带地区常见的传染病,虽可治疗,但如果病情严重,患者最终会因体内器官的供血功能受破坏而死亡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资料,去年全球有97个国家出现疟疾传播的情况,而2012年全球有超过两亿起疟疾病例。新加坡在1982年已被世卫组织列为无疟疾国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