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小朋友而言,寒假总是充满期待。各地购书中心的童书区和幼儿玩具区人潮汹涌、人声鼎沸。“妈妈、妈妈我在这儿”、“爸爸、爸爸你在哪儿”的声音此起彼伏。一边是拉扯着孩子们往前走的爸爸妈妈;另一边是赖在玩具或书籍前不肯走的孩子。
“好好好!妈妈知道你喜欢恐龙书。你看书店这么大,我们再往前逛逛,快来快来看看前面有什么好玩的?”一个被恐龙漫画书吸引的小朋友被妈妈拉着向识字教育类书籍走去,一步三回头,恋恋不舍地向恐龙书伸出小手。而在教育类书籍前,另一个小孩扭着身子跺脚:“妈妈我想要游戏的书,我不想看这些。”
和孩子一起前来购书的家长大多神态坚定,有的顺从孩子的选择,有的完全和孩子的选择相反,有的则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儿童读物中。独自前来购书买玩具的大人们则显得有点彷徨。看到某书架前有哪个大人抱着选购好的书,就好奇地凑上去探探脑袋瞄上几眼,然后拿起同样的书翻翻。更有争分夺秒的成年人,直接跑到楼层结账处,看一眼排队的人手里拿的都是什么,然后依样采购。很少有单独购书的成年人通过观察其他小朋友看什么来参考选购。
在临近假期的书店儿童区,可以观察到很多有趣的现象。大人更容易被大人所吸引——不论小朋友爱玩的是什么,让大人挪不动脚的,很多时候是由其他“大人”撰写的书籍或产品封面的“功能介绍”以及销售幼教类玩具的“大人”导购。不管小朋友怎么扭身撒娇生动地表达他们的消费诉求,家长都展现出不为所动的坚定意志。“每次自己挑的你回家又不玩不看,说明喜欢什么你自己是不清楚的,还是听我们的吧!”大人内心的逻辑可能是这样。一些大人可能仅仅因为儿童对玩具和童书“喜新厌旧的抛弃”就认为孩子没有“定力”。
父母对孩子的喜新厌旧“记仇”,却可能忽略了两点。首先,设计得比较“无聊”的童书和玩具,无法释放孩子的创造力(比如那些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模仿,只提供单一玩法的);其次,儿童在不断成长变化,因此,“喜新厌旧的抛弃”有其积极的成长涵义。就好像小朋友的脚一直在长大,那么不合脚的旧鞋子小朋友势必要抛弃一样。
在世界范围内,优秀的儿童书籍和玩具设计师希望产品能赋予或者不限制孩子的“自由”,让孩子有不受约束的、可以对产品进行创新的可能。印度设计师Raghava KK设计了一款童书APP,这是一本可以通过小朋友用手摇一摇就改变价值立场和故事情节的“书”。
好的文学影视作品透过对我们生活种种烦恼高度相关的物理空间、人物关系和生活事件的变化发展,让我们在闲暇时间观看时会心一笑,从而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大人,对未来的好日子都能更有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