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的焦虑让孩子更“慢”
一边是慢吞吞吃饭、慢吞吞刷牙、慢吞吞穿衣服的孩子,一边是着急上火的家长,孩子和大人一样,每天生活在大小诸事的催促之中。更让家长抓狂的是:催归催,孩子依然慢悠悠。为什么孩子和大人的节奏永远无法同步呢?
“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”这句话让家长异常恐慌,在恐慌的同时也不断催促孩子“快点,再快点”。启明教育集团教研中心主任、启明国风双语幼儿园园长朱葵花坦言,自己曾经也是个急性子,很多时候一度为自己的“快”而骄傲,“但我偶然发现,别人优雅的脚步是那么难模仿,儿子突然就高出了我一头,我忽然恐慌了起来。”
在儿童教育专家胡萍看来,孩子“慢”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家长自身的焦虑,“家长老想让孩子表现得像成人一样,有时太急功近利,忘了孩子需要慢慢长大。”
亲子教育专家沈佳慧也认同这一观点,她说,父母需要拿出耐心,让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,慢慢学习掌控时间的能力,“孩子的时间感和大人不一样,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太多需要‘赶’的事,而大人的世界充满了琐碎……所以孩子慢吞吞是正常情形。而且孩子心目中紧急的事和大人不同。如果换成要去买他们喜爱的玩具,情况就会反过来,变成孩子催促大人‘快一点’”。
总是催促会让孩子消极反抗
“以前我也是个紧张的妈妈,虽然我不一直催促孩子,但却弄得自己紧张兮兮”。沈佳慧说,她后来到了欧洲,才发现原来什么事都不用急,“幼儿园老师总是鼓励孩子自己绑鞋带、自己穿衣服,不用太着急,实在太慢了影响到所有同学,老师才轻轻催促。因此每个孩子知道自己每天的工作程序:进教室先和老师同学说早安,脱掉外套挂好,换室内鞋,跟爸妈说再见,再走进教室。久而久之,变成了习惯,就算再慢,做这些事也差不了几分钟。”
沈佳慧认为,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节奏,如果每天听到的都是催促声,除了易烦躁之外,久而久之,对父母的任何“叮咛”都会充耳不闻。
朱葵花也认为,与家长催促声伴随在一起的,往往是令人不快的语调,让人厌烦的表情,甚至是粗鲁的动作,这些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关爱与温暖,而是不满与厌烦,进而形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,继而是对父母的消极反抗,故意拖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