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业内人士曾向《第一财经日报》透露,在中国医疗器械领域,通过购买国外样机进行破解之后改头换面一番推出自主产品,这是行业内“公开的秘密”,并美其名曰“逆向研发”
因涉嫌新产品人工耳蜗研发造假,海南海药以跌停迎来了新年第一个交易日。
据央视报道,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遭实名举报涉嫌“克隆”国外样机人工耳蜗并获国家专利巨额经费,此人工耳蜗正是海南海药控股子公司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“上海力声特”)与王正敏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合作研发上市的。
昨日,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记者联系上举报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生王宇澄,他坚称:“我有证据表明,王正敏的57篇学术论文是造假的,包括其博士学位也是假的。”而记者昨日试图联系范宝华和沈义虎未果。
据王宇澄透露,这两个人是人工耳蜗技术化和产业化的主要参与者,他们之所以也对媒体坦陈造假行为,是因为“最后他们在人工耳蜗的技术转让中闹崩了,他们曾经公开大吵,不欢而散”。
“由医院知识产权转让给海药力声特公司,技术转让费是300万,这300万给了医院,医院又把其中150万作为科技奖励给了我们团队。5个是主要的人员,另外次要的人员也给了,我印象中不少于8~10人都分到了科技奖励。”王正敏院士昨日如是告诉记者。
关于他是否与上海力声特有股权关系的质疑,王正敏则称:“我个人在力声特是没有股份的,作为国家的科技人员和院士,是不参与营利性的项目的。专利卖给力声特,不兼海南海药的任何职务,他们也不给我一分钱。”王正敏表示。
人工耳蜗“真与假”
人工耳蜗又名“电子耳蜗”,其体积虽然纤小,却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电子线路和语言处理器、植入电极和语言(数字)编码器等元件。因是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,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、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恢复或提供听的感觉。
作为一种帮助听障人士的医疗器械,这一市场主要被澳大利亚Cochlear(最早研制生产人工耳蜗)、美国Advanced Bionics和奥地利MED-EL这3家公司的产品所占有。
作为中国最早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之一,王正敏最早提出了研发中国的人工耳蜗。据他介绍,其所做的主要技术是在原理上人工拼接方面的科技成果,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,然后把这个科研成果转让给了上海力声特。“从原理上的成功到开发上的成功,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。我只完成了前面的过程,后面的过程由力声特公司,也就是海南海药控股公司去做这个工作。”
王宇澄正是王正敏“多道程控人工耳蜗”科研项目研发团队成员之一,参与了该项目前期的临床工程部分,如活体耳蜗的解构。“王正敏很有戒心,这个项目研发的每个阶段他都用不同的人。所以后期的技术化阶段,我没有参与。” 王宇澄有些气愤地告诉记者,在与本报记者的通话中,王宇澄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学术打假者的形象,并称自己不是为了利益,至于外界为什么会那么关注人工耳蜗,他也没有想到。
实际上,有业内人士曾向《第一财经日报》透露,在中国医疗器械领域,通过购买国外样机进行破解之后改头换面一番推出自主产品,这是行业内“公开的秘密”,并美其名曰“逆向研发”。
“范宝华说我们自己有35%技术的设想,不是国外的设想。(也就是说,35%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核心技术),我们有一定的专利。范宝华的讲话基本上是符合的。”王正敏表示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对此表示,当今这个世界,如果一个产品做出来都是独家专利的话,这太不可能了。洋人的发音与中国的四个声是完全不一样的,考虑中国的特点,能让这个声调的差别突出出来,这就是一个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