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更要注意监测血压 图/新华社
近日气温下降,市内各大医院收治的脑中风患者明显增加。专家提醒,冬季是脑血管疾病(尤其是脑出血)的高发期,这主要与血压波动有关。除了要控制好自己的血压外,还要留意脑中风的先兆症状,突然出现头痛、呕吐、抽搐、一侧身体麻木、无力或突然间看不见东西等症状时,要尽快到医院就医。
气温急降,脑出血病例增两成
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曹志恺介绍,脑出血又叫“脑溢血”,是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导致动脉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。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动脉弹性减弱,或在一些诱因的作用下一时性血压急剧上升,引起脑血管破裂而出血。血液向周围扩散或形成血肿,压迫脑组织,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。若得不到及时救治,脑出血的致残率、死亡率都很高。
据统计,我国每年有脑出血新发病人200万例以上,随着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患者的日益增多,脑出血的发病率仍在增加。“在临床收治的脑出血病例中,大部分属于高血压脑出血。此外,有部分脑出血是由于颅内动脉瘤、血管畸形所致。”曹志恺提醒,脑出血有其发生、发展和变化规律,冬季寒冷,脑出血进入高发的季节,“三高”人群应做好预防。
曹志恺表示,季节的变化以及外界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,改变血液黏稠度,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。“短时间内颅内血管不能适应这些变化,就会出现血压波动,如果再加上其他一些诱因,如疲劳、情绪激动、喝酒等,很容易导致脑出血的发生。”
曹志恺提醒,脑出血除了有季节的节律,还有昼夜节律。如在一天中,凌晨是脑出血发生的高峰时间。
送院抢救时要减少对患者的搬动
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骆锦标介绍,常见的脑出血先兆症状有——
① 突然感到头痛、呕吐及抽搐,或一侧身体麻木、无力、活动不便,手持物掉落,嘴歪、流涎,走路不稳;
② 与人交谈时突然讲不出话来,或吐字含糊不清,或听不懂别人的话;
③ 短暂性视物模糊,以后可自行恢复正常,一侧眼睑下垂或突然看不见东西;
④ 突然感到头晕,周围景物出现旋转,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等,这些表现可以短暂地出现一次,也可以反复出现或逐渐加重,以致昏迷。
骆锦标提醒,当上述症状出现时,患者及家属既要高度重视,又不能过度紧张,避免因血压波动而加重病情。家属应帮助患者平卧并保持头偏向一侧,避免呕吐物误吸造成气道梗阻而加重病情。
由于脑出血病情凶险,抢救必须及时有效,但送院抢救时要减少对患者的搬动。搬动太多,会使患者脑出血加重,造成病情恶化,因此,正确的处理至关重要。
预防,定期做相关检查
骆锦标提醒,预防脑出血应注意:
1、要控制容易引起脑出血的某些病症,如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糖尿病、血清胆固醇过高等,定期做健康体检;
2、改正诱发脑出血的不良习惯,如暴饮暴食、酗酒吸烟、情绪过分激动和紧张、过度疲劳等;
3、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服药,注意监测,保持血压的稳定,尤其是天气突然转冷时,要多测量血压,如发现有眩晕、头痛等不适时,应及时就医;
4、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患者应多喝水,尤其是夜间,可以在床头放一杯水,及时补充水分;
5、夜间或清晨起床时先不要急着下地,最好在床沿小坐几分钟;
6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注意减肥,通过运动增强血管的收缩力和张力,对预防脑出血多有益处。
骆锦标特别提醒,50岁以上的男性、55岁以上的女性或有过“小中风”的患者,更应定期进行脑卒中预警筛查。筛查包括每三个月做一次抽血检查,尤其是提示中风风险的血同型半胱氨酸(HCY);最好每半年做一次血管评估,如心脏彩超、颈部血管超声等。此外,根据医嘱做脑部影像学评估,如头颅MRA或CTA等。
脑出血治疗不一定要开颅
脑出血虽然凶险,但如能及时救治,可以使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。
在治疗方面,以往发生了脑出血的患者,如果失去了保守治疗的机会,那就只能进行开颅手术。而记者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“脑出血微创救治中心”了解到,“救治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新技术”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有更多优势,微创手术不用全麻、开颅和输血,可在床边及CT监测下进行,患者恢复快、费用更低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