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江,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,医学博士。现任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、副教授,兼任中国心电信息学分会青年委员。先后荣获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举办“首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、 “首届总后军事院校教员教学能力比武竞赛”十佳标兵,总后“信息化教学法竞赛”一等奖、总后“优秀电教教材评比”第1名、“全军优秀电教教材评比一等奖”、国家科教影视“科蕾奖”三等奖,多次被评为学校“教学明星”、优秀共产党员,荣立三等功1次。 发表论文20余篇,编写医学专著2部。
在2011年中华医学会举办“首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比赛”中,一节20分钟模拟课堂后,只见一位学生评委激动地冲上讲台,向参赛者表达出他的愿望:“听了您的课,意犹未尽,我下定决心要报考第三军医大学,做一名真正的——您的学生!” 不久前,这位学生在经过努力之后,终于收到了该校的硕士录取通知书。
是怎样强大的力量可以在短短的20分钟内,给学员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?甚至决定他今后的命运?
“我不想当什么明星,如果选择,我想当一名编导,让每一位学员们愿意主动走进我的课堂,来享受一场场‘视听’盛宴,从而一步步引导他们迈向自己的人生目标。”当时的那名授课教师——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内科王江副教授如是说。在2011年那场全国教学评比中,她也实至名归,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,目前这也是军队院校参赛获得的最高奖项。
21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与现代化。“网络一代”的新时代教员正逐渐成为教学队伍中的主力军。作为一名青年教员,王江深知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已逐渐淘汰,“您再博学多才,没有一个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员们,与他们深切互动,效果往往是不好的。”
教育家布鲁纳说:“学习的最好刺激,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。”
1996年,多媒体教学刚刚起步,王江教授生平的第一节大班课《急性心肌梗塞》就应用了大量的动画、视频资料,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理论知识,与临床实例相结合,形象地展现在学员面前。学员们课后反响巨大。之后,她的课堂也越来越热闹,有些甚至不是医科类学员也慕名前来,没有座位就站着听,大班课有时竟然塞下了两三百人。
“学员们的喜爱就是我的动力。”王江感慨地说。
于是,她开始收集与医学相关的动画视频资料,看电视时、上网时、看报刊杂志、甚至在和孩子一同看动画片时,她都能联想到能否运用到她的课件中,有时为了一个概念、一个原理、甚至一个晦涩的名词,她可以收集几千多兆的视频资料,只为了将医学专业理论更加生动通俗、化繁为简。学员们都亲切地称她为“动画达人”。
20来年的积累,她所收集的资料多达2亿兆,并且分门别类的归置好,有些现有的动画资料达不到预期效果,她还会专门去找视频高手按照她的要求来制作。也正因如此,2007年她获首届总后信息化教学法竞赛一等奖;2008年获第三军医大学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并获“教学明星”称号;同年还获总后及全军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《地震幸存者的致命伤-挤压综合征》。
良好的专业功底和素质,奠定了课堂成功的基础。
“要带给学员们一场场‘视听’盛宴,不光要制作出美观课件,形象生动地展示抽象的医学内容,‘听’的部分也很重要,让学员听到的不是枯燥乏味课本内容,而是结合临床实例一个个鲜活的故事。”王江还谈到,“作为一名好的医科教师,首先要做一名有经验的好医生,实践中总结真知,而不是照本宣科。”
为了更好的授业解惑,王江潜心钻研专业理论的同时,还将平日里遇到的每一个有趣的病例记录在笔记本上,不光是病例,还有每一段病人病因背后的故事,用以教授学员们如何把病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来看待,在教授医学理论的同时,向学员们传递人文、伦理与社会的信息与背景,希望他们今后不仅会‘治病’,还能‘医人’。她每一节课的最后都会为患者或是学员送上几句祝福语警示语,教会他们如何尊重病患,体谅病患,更好地做到“一切为了病人,为了病人的一切”。
记得一次上完课后,一位泪流满面的老大爷突然出现在王江面前,竖起大拇指,无比感慨地说到:“你上的课我都能听懂,你不仅救了我的命,还教会我今后怎样保命,我相信肯定也能教会这些学生们如何救其他人的命!”
不久前,她又获得“首届总后军事院校教员教学能力比武竞赛”十佳标兵称号,这在她的从教之路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但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,她深知要努力得还有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