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疾病的发生、发展、变化,甚至恶化,都有明显的时间特点。在某些时间段,人的生命力特别脆弱,容易被病魔击倒,这被称为魔鬼时刻。经过长期研究,人们已初步弄清魔鬼时刻的变化规律,认识它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。
每天的“魔鬼时刻”
一天中有两个“魔鬼时间”。第一个是在早晨6-9时,心肌缺血、心绞痛、心律失常、中风等心脑血管急症多发生于这个时间段。第二个是在傍晚以后,此时心脏病的发作几率再度升高。假如晚上7时左右饮酒,肝脏排泄酒精所需的时间要比其他任何时间都要长,故此时饮酒最易醉人,肝脏容易受损。人体的生命活力在夜间是很低的,血压、脉搏、呼吸和体温都处在最低潮,血液浓稠,血流缓慢,激素水平低,肌肉松弛,应激反应迟缓。
每周的“魔鬼时刻”
德国和芬兰科学家研究发现,在星期一中风的患者最多,死亡危险比其他几天高40%。因此,德国把周一称为黑色星期一。这种现象与生物钟的周期变化有关。星期一是工作、学习最劳累、最紧张的一天,也是疾病最易发生和病情最易加重的一天。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清晨起床后应口服一片阿司匹林,不要出远门,外出要有家人陪伴,以防不测。
每月的“魔鬼时刻”
每月的月圆前后是魔鬼时刻,这与天文气象有关。众所周知,月亮具有吸引力。它能像引发海水潮起潮落一样,作用于人体的体液,引起人体血管内液体压力变低,导致血管内外的压力差、压强差加大,引起心脑血管意外。因此,老年人赏月时,别忘记魔鬼时刻对身体健康的影响。
每年的“魔鬼时刻”
每年有两个魔鬼时间段,即最热与最冷的几个月。高温和寒流都能对人体生命健康构成威胁。每次寒潮降临,门诊及住院人数都会骤增,死亡率也会上升。调查表明,12月份死亡人数居全年各月之首,占死亡总数的10.4%。这与气候寒冷、精神紧张、情绪波动、抵抗力下降、新陈代谢慢等因素有关。
专家提醒:预防猝死不能临时抱佛脚
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德平告诉记者,心脏病、高血压、胰腺炎等疾病均可导致猝死,其中,心脏病是最厉害的“杀手”,90%的猝死与此有关,其中的80%是因心脏病中的冠心病导致。有心肌梗死、心衰、心功能不全等病史者是高危人群。
“值得注意的是,还有数量庞大的低危人群不容忽视。”刘德平说,他们平常看上去就是个健康的正常人,没任何毛病,但如果去做体检,就可能查出心脏肥厚、心肌病、供血不足等,存在猝死的隐患。在运动员中高发的“运动性猝死”就与此有关。与高危人群相比,这部分人防范意识差,死亡的危险更大。从来不检查身体的人,猝死还可能是冠心病的第一表现。此外,特殊基因、严重缺氧、用药不当也会导致猝死。
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洪波进一步强调,现在猝死者年轻化趋势明显。在强大的生活压力面前,越来越多的人疲劳作战,精神高度紧张、焦虑等,都在“助纣为虐”。“经常有人因连续数天加班、打麻将等导致过劳死,这是因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,交感神经、内分泌等系统会过于疲劳或兴奋,使心脏功能紊乱,导致悲剧发生。”刘德平解释说。
刘德平提醒,预防猝死不能“临时抱佛脚”,最关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。他给出以下建议:
一是高度警惕猝死信号。如果出现心慌、胸闷、胸痛、眼前有蒙黑感、晕厥等,一定要马上就医,有病的话及时治疗。
二是定期体检。年轻人每年查1次,中老年人每年查2次,能查出“隐性杀手”,给低危人群敲响警钟,及时治疗并做好预防。
三是有心脏疾病等高危人群,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、速效救心丸等,以备急用。
四是避免酗酒、过度劳累。张洪波强调,中青年人必须改改生活习惯,学会休息,避免持续疲劳和紧张。